滁州

首页>地方频道>滁州>文化

中心街 —— 老滁州的商贸中心

  中心街集聚着南货、北货、京货店,南货店有“张三益”、“卞源昌”、“杨源记”等老字号商铺。“张三益”在石婆婆往北,今天的三院附近开设作坊,韩家鼓堆巷口对面,是他家的“茶食房”(原食品厂处),主要做糕点、董糖(酥糖)、京果子、羊角(gé)蜜等,既生产批发,也做门市;巷子往里二十米,是酱园子,就是晒酱、做酱油、醋、酱菜等场所。“卞源昌”,坐落在鲜鱼巷口东北角食品公司大楼东侧一点,有幢老旧两层小楼就是原址,至今还没有拆除。“卞源昌”经营南货,同时还是美孚煤油(当时称洋油)的代理商。“杨源记”在四牌楼。南货共49家。经营桂圆、黑枣、红白糖、糕点食品、调味品及“五洋”杂货等。其中资金雄厚的“章三益”、“宝祥”、“骆正泰”3家,分别雇佣固定职工12至20人,都是批零兼营,前店后坊。

  京货店,有“蒋源泰”、“朱益泰”、“汤华记”等。“蒋源泰”规模最大,现琅琊区百货公司用以办公的那幢带有典型欧式风格的白色小楼就是他家的。“朱益泰”,是南京人来滁城开的分店,进货渠道多、品种丰富,全国各地的货都有。

  “森源”原来经营“五洋”:洋烟、洋烛、洋火(火柴)、洋油(煤油)、洋腻子(肥皂),“益昌祥”原经营洋油,大体皆以商业资金兼营钱业,同时又以钱业吸收存款资金而转营商业。

  布店13家。其中批发兼营的大户有4家,即陶子铸开设的“裕升祥”、陈仲明开设的“德昌和”、金雪生开设的“美伦”、张静禹开设的“源茂”和后期朱希柏开设的“朱源泰”。分别有雇工8至12人,有专人常驻外埠,了解行情组织进货。

  民国22年(1933年),滁城钟楼巷内开设“卜寿昌”药号,民国25年王成奎在中心街开设“仁寿堂”药店,在此之前,中心街中药店有“马同春”药号,共分4处:北号中心街“马翰臣”,店员5人;南号“马瑞庭”、中号“马家祥”(祥记)和“马家富”(兴记)。他们卖药也行医。鲜鱼巷口有仝和药店,钟楼巷内有“益寿堂”药店,南大街有“元善堂”药店,石狮桥有“张长春”中西药店,中心街有“周恒和”中西药店,南桥有“马成春”药店等。滁城的药店主为了更好地经营中药,组织起“滁县药业同业公会”,主席郭志和。药材行也成立“滁县药材同业公会”,主席陆寿芝。

  清宣统二年(1910年),基督医院新屋在仓巷10号落成,后改称基督医院。民国13年(1924年)夏,宋德全在滁城鲜鱼巷口开办第一家私人西医院。新中国建立之后,于1951年全院捐献给滁县人民政府。王敬之于民国15年(1926年)在滁城中心街(今人民电影院处)开办敬之医院。民国19年(1930年)王敬之与王幼山又合办南桥医院,设病床20张,主治外科,内、儿及妇科病也能治疗。徐月岩于民国20年(1931年)开办民生医院,地址在滁城张士古大楼(今滁州市酒厂处)。医院设内、外科及妇产科,有简易病床5张,后增加到20张。蔡仲儒在“德全医院”学习,满师后在菜市巷开办仲儒医院,有学徒2名,设内、外科和妇科。

  当铺2家。一设于西门鼓楼,一设于南大桥,通称“西当”、“南当”。资金来源于合肥李鸿章家族。民国七、八年(1918~1919年)间倒闭。

  制酒糟坊有:宝善坊的“公和秉记”(訾秉臣)、“泰和”(訾颂臣);南大街的“澐生”(刘月湖);鼓楼街的“元生”(陈松斋)、“乾泰”(潘伯斋)5家。酒行有“公和桂记”(訾问政)等22家。

  哪里商业繁荣,钱庄、银行也跟着开到哪里,一条中心街拥挤着十数家钱庄银行。著名的有:元康钱庄,民国24年由镇江客商常某开办。庄址在滁城钟楼巷,从业人员始有4人,后增至6人,有资本1万元。经营业务除存、放、汇外,并收兑金银。民国26年春停办。华丰钱庄:民国32年,由蚌埠“均和钱庄”经理方震泰和滁县中心街瓷器店店主张海波合伙开办。地址在瓷器店后进,从业人员14人,有资金5万元。资金从蚌埠均和钱庄及明光五丰钱庄调来。明光五丰是蚌埠均和钱庄的子庄,华丰成立后,也就成为均和在津浦铁路南线的第二子庄。经营业务除存、放、汇以外,并在中心街分设银楼1家,收兑银元及金银首饰。抗战胜利时,人员、资金均被蚌埠均和调回,银楼同时歇业。

  中国银行滁县办事处:民国24年(1935年)4月10日成立。初称“滁县办事分处”,隶属中国银行南京分行。行址在滁城石狮子街23号,员工7人,主管员黄锦。附设有仓库2座,均在火车站附近,分称南栈、北栈,仓容2万包。除经营银行业务外,兼代中央金库。民国26年冬日军侵占滁城前撤走。抗战胜利后迁回滁城,于民国35年春在原行址恢复营业,升称“滁县办事处”,主任胡匡珍。滁县解放前夕,撤往南京。

  安徽地方银行滁县办事处:民国25年(1936年)10月成立,行址在滁城钟楼巷23号。主任先后为秦明甫、毛长庚,员工7人。次年12月滁城沦陷前撤至立煌(今金寨)县。民国35年1月,抗战胜利,原战时设在全椒县古河镇的安徽地方银行古河办事处,迁入滁城,更名为“安徽省银行滁县办事处”。主任先后有秦远昌、潘梦涛、王竟章。民国37年12月滁县解放前夕,撤往芜湖。

  安民银行:民国30年(1941年)秋开业,隶属蚌埠安民银行,地址在滁城中心街姜源泰大楼。负责人任道运,从业人员10人左右。经营业务有储蓄、存款、放款、汇兑和收兑银元。主要是在滁县推行伪中央储备银行发行的“中储券”。民国34年8月抗战胜利后撤销。

  滁县银行:民国35年(1946年)上半年,由地方士绅筹建,地址在滁城钟楼巷。理监事主任樊公纯(原国民政府滁县县长),经理张汉波,从业人员10人。该行资金官、商各半,开办业务有存、储、放;县政府行政公款是其存款的主要部分。滁县解放后为县人民政府接管。

  娱乐场所主要有“大戏园子”和“小戏园子”。“大戏园子”就是今天的琅琊剧场,是专门给大戏班子唱“大戏”的,京剧、越剧等在里面演。“小戏园子”,旧址在今天四牌楼向西路南西门街道办公楼。原来有几间大草房子,小戏班子,跑江湖走码头的,玩杂技、泗洪戏、梆子戏等草台班子在里面演出。

  中心街的餐饮业更是兴隆,顾客盈门,天天爆满。较有名气的茶楼酒馆是中心街的“傅同兴”(五一饭店的前身)、“叶永兴”。“高三和”酒店紧挨着“傅同兴”,就在“五一饭店”北面,即今天五金公司门市部,因为是弟兄三个共同开的,所以取名“三和”。海同春在鲜鱼巷口食品公司大楼东边一点,“三六九”在鲜鱼巷口食品公司大楼北边第三家,馄饨比较出名。“新春园”在四牌楼西南角,“胡家大楼”,也在四牌楼,解放后改名“三八酒楼”。还有钟楼巷的“金聚兴”(回民)、“曹楼居”,分别有雇工8至12人,台面5至12张,红白案兼作,全天供应,承办筵席,送席上门,送菜上门。有名气的酒馆,均讲究面食,提汤煮面,各种面饺、包子,各有自己的看家绝活。如:“海同春”的蟹黄包,“傅同兴”的水晶包,“金聚兴”的牛肉面,均饮誉滁城。

  “傅同兴”名头响,招牌亮,生意好。“傅同兴”东家姓“傅”,“同兴”,含“共同兴旺发达”的吉祥意。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火红一时,驰誉大江南北。1936年4月,著名的“新月派”女诗人、散文家、大学教授方令孺与国画大师徐悲鸿、文学家丁玲等一行五人相携游览琅琊山,回去写了一篇一万多字的《琅琊山游记》。其中记叙:“滁州城内中心桥傅同兴酒馆所烧的孟公坝黑尾金鳞的大鲫鱼,其味鲜美无比。还有用酿泉制出的甜米酒,色香俱佳,味亦醇厚。”仅此一餐,就给他们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其赞扬记述可见其美味佳肴,堪称一绝。1953年,公私合营,县商业局接管傅同兴,并在其基础翻新改造,改名为“五一饭店”。“海同春”在滁城沦陷后倒闭。“高三和”抗日战争前比较兴盛,抗战胜利后,店里失了一场大火,就此衰落,一蹶不振,关门倒闭。

  摊棚小吃遍布大街小巷,主要经营:面食、稀食、卤食、糯食和油炸5类。面食类有馒头、高桩馍、烧饼、暄饼、吊炉饼、千层饼、炝饼、酥笏牌、水饺、馄饨等;稀食有豆浆、豆脑、油茶、麻糊汤、稀饭、红枣稀饭;卤食有卤干子、卤千张卷(亦称素鸡)、茶蛋;糯食有蒸饭、粽子、汤圆、四喜元宵、丁丁糕等;油炸类有油条、狮子头、油炸糍粑、油炸锅巴、油炸饺、油炸饼、油馅子、糖糕、麻团、麻花、馓子等。

  除此而外,浴室、旅馆、理发店、照相馆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也拥挤进中心街,

  滁城浴室三家:“天龙池”、“中心池”和“六一泉”,后两家坐落中心街。理发和浴室行业劳资双方大都来自江苏扬州、六合一带,通称扬州帮。照相馆有“大明”、“友谊”,解放后公私合营,改名:红旗、琅琊照相馆。

  日伪时期,滁县联络站翻译吴友芝拼凑十几个乡保长,成立滁县合作社,社址设在南大街209号原银行仓库,推举商会会长章村客为理事长、联络站派日本人相羽为指导员,强迫居民入股。紧俏供应品以配给为名,诈取民财;同时压价收购棉、麻等战略物资,供给日伪军。民国28年,日本商家在四牌楼附近开设三井洋行和道源公司,垄断粮食、食盐和其它日用品的经营,使一批行业商店倒闭。即使勉强开业的商铺,也苟延残喘,举步维艰。中心街一度失去昔日的辉煌,直到解放后,中心街再次成为滁州经贸中心。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323
收藏
分享